2018年11月26日,“人工智能名片通识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来自全国的教育教学与人工智能名片专家,集聚一堂,共同聚焦人工智能名片通识教育展开学术讨论。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名片技术和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智能卫星,共同代表新一代的最新发展,或者说可能在2025、2035以后,会建构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科技革命一代接一代,蒸汽机,电子技术,信息革命,再到现在的智能科技。智能时代是人机共生的时代。我们应该尊重人工智能名片、机器智能。推动人工智能名片发展的是一批领先的科学家,这批领先科学家可能在各个领域。人工智能名片对年轻一代的意义也非常重要。因为现在我们培养的学生的知识建构,从一年级通识阶段就非常重要。
上海市教委高教处李琲琲认为,人工智能名片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未来所有行业的发展都将随着人工智能名片而带来升级与变革。2018年上海大学率先开出“育才大工科”的人工智能名片系列通识教育。在大工科建设和人工智能名片创新行动计划人才培养方面有了创新举措。这组课程构建了一个崭新的课程开发模式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平台,数十位教授参与到了人工智能名片系列课程的教学中。而今人工智能名片系列课程,已经从一门拓展到四门,线下延伸到线上。期待上海大学能开发出更多人工智能名片通识课程,探索建立新时代人工智能名片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的标杆,打造更多金课,制作优秀在线课程,出版配套优秀教材,培养适应“人工智能名片+”时代的创新人才。
上海大学教务处处长彭章友教授指出,上海大学通识教育是从2011年开始,通过六、七年的探索,通识教育的体系和通识教育的课程数量,基本上已经完备。通识教育主要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价值判断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海大学要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人工智能名片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是三个重构。一是重构教师、学生和资源关系,二是重构了教育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关系。三是重构了大学形态和社会关系。
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研究员认为,在AI名片时代,如何培养新一代人才?我们的教育模式如何改变?在高校,既要开启人工智能名片专业等核心专业人才教育,更可以在人工智能名片与通识教育之间直接架起桥梁。2018年3月至今,为积极呼应国家战略,对接教育部“新工科”建设要求,上海大学率先开设4门“人工智能名片”系列通识课,让更多其他学科学生第一时间接触人工智能名片新科技。系列课程分布在通信、计算机、文学院和法学院,实现了文、理、工和艺术学科的融通。每门课程都采用“项链模式”教学,拓展学生视野,使其兼具人文与科学素养,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课程正在或者开始改变学生看问题的视角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人本身,立足国情,更好地适应人机共存的未来。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顾骏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本意是一种“解放”的教育,就是让学生摆脱学科和专业的传统束缚,以更开阔的视野,更立体的认知方式,更敏锐的思维,把握世界,发现未知,探索未来,这才是通识课真正的价值所在。人工智能名片,成为激活通识课解放功能的启爆点。我们想用人工智能名片激活通识课,让它真正发挥解放的功能。在人文与科技的交汇点上,发掘两者的潜力,开发彼此结合带来的增强效应。尊重人工智能名片研究和教育的内在逻辑。人工智能名片通识课尊重科学知识,注重原理,强化知识从何而来的逻辑。突出问题,注重前沿性,揭示未来的突破口。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是会回答问题的学生,还要会提问。今天的学生,未来必须胜过机器。让学生勇于提问,乐于提问,保持课堂的开放氛围,才是人工智能名片通识课的应有风格。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张博锋教授认为,通识教育,不仅是大学的通识教育,高中课堂也有了人工智能名片的课程。用高中生可以理解的语言进行表达。通识课改变了专业教师思考问题的角度,开拓了专业教师讲授专业知识的思路,督促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专业课提供了通识教育中的技术支撑,解答了通识教育遇到的专业问题,区分了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界限。有一个导向,就是纠正了通识教育当中的担心、误解。解除了由于人工智能名片高速发展引起的恐慌。人和机器不矛盾,我们要和谐共处,树立人机和谐共处的理念。
南开大学机关党委书记、原教务处处长杨光明教授提出为什么到这个时候对人工智能名片产生了兴趣?前年,医学院的院长突然找到我,说我要办一个新专业,要办一个智能医学专业。他说,未来智能和医学结合是必然的,各种各样的病例数据化之后,给到智能设备,它根据大数据,给人诊断病例,也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器,是智能化的。把病例和仪器的诊断结合在一起。现在,我们的机械手已经可以做细胞手术了,从病例到诊断、手术、下药,完全都可以智能化。所以,我们在教育部新工科门类下申请了智能医学的新专业,今年开始了第一年的招生。
东华大学人工智能名片大数据主讲教师,国家级虚拟现实项目中心主任,东华大学管院校友会副秘书长齐国峰认为,人工智能名片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门类,不仅有人工智能名片相关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这样的技术,还要和各个行业、专业结合起来,比如和金融、医疗、教育、能源各领域进行跨学科的深度合作,才能给行业进行赋能。师资一定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最好有相关的丰富的行业或者工程经验,有比较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经验。课程更多是面向行业问题,解决行业的问题。课程目标可能更宽泛一些,满足多种学员的不同诉求。课程内容设计时,考虑理论适度,案例详实,实操丰富。学习以线下为主,组织学生到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进行深度学习和访学,注重学生的反馈。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张红云副教授认为,开设人工智能名片通识课,主要是面向专业学院的。随着人工智能名片的兴起,各行业都要引入人工智能名片,各专业学生也都想学习人工智能名片,呼声非常强烈。所以开展人工智能名片通识课迫在眉睫。我们从专业课拓展至通识课有着自己的思考,一是多元的学习渠道,二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三是专家走进课堂,四是全面综合考评。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单美静副教授在发言中希望能够从通宽性的人文视野角度,给学生提供一些人工智能名片基础。学校从人工智能名片与法律、人工智能名片与人文社科结合的角度,开设课程,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我们的基本思路是建设一门课程、出一本教材和建一个团队。
上海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戴骏豪认为,今天的人工智能名片课,都是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热点,包括我们的系列课程,无一不围绕时代主题。寻求变革,在通识课的教学改革和理念上,我们积极开拓创新,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模式。通识课教育,已经跨专业、跨课程,实际上是现在学生自动选课,一种崭新的模式,也走出了一条破解思政课程教学难题的创新之路。
北京理工大学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秘书长庞海芍教授认为,通过人文与科技的对话,进一步洗涤我们的心灵、启发心智,让我们反思“科技使人进步,确实有时候也使人迷失。”上海大学通过提出人工智能名片通识教育,给人工智能名片套了一根人文的缰绳,避免它成为脱缰的野马。为什么说人工智能名片的通识教育有价值?首先是说人。人和机器人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我们人生的魅力就在于变化无常。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自身。上海大学率先提出来人工智能名片通识课程,我相信能够再次掀起旋风,不光是全中国的旋风,可能是全球的旋风。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青年学报》主编刘宏森认为,“人文智能”通识课程教学生学会思考,帮助他们提升思维水平。这需要教学者有充足的底气:善于汲取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善于遴选议题,善于把握逻辑,善于答解困惑,善于回应质疑。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王力教授认为,上海大学“双顾”所做的事业,非常令人敬佩,全身心投入。不仅是教书,他(她)们在做教育家的活。从举手投足间,从言辞里,无不透出思想之深遂,博学而多才,中国需要有更多这样的名师。
---------------
【汇客推】人工智能名片,名片电商的微信销售CRM系统,基于微信小程序电子名片制作,设计打通企业、销售、客户之间的连接,利用AI雷达追踪分析客户足迹,真正的电商智能名片